非常感謝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實踐教育工作委員會、安徽工程大學體驗產業學院、智慧營地研究中心共同組織的線上平臺,今天的交流題目是:《中國特色營地教育與課程體系構建研究》,目的是為了幫助大家了解中國的營地教育和西方的營地教育有哪些不同。我國關于營地的由來已久,我們應該具有強烈的文化自信,與此同時,借鑒和學習西方近代現代營地教育150年所形成優秀的成果。期望大家在疫情期間能夠認真思考,通過學習變的更加充實,在疫情結束后能更加專業的發展。
一、遠古人與營地
世界文明史上有四大文明古國,在發展過程中其他三個文明古國都已經消亡,文明中斷。綿延5000年不斷的是中華文明,如今中國正走在偉大復興文化自信的道路上。文化自信沉浸于綿延不斷的中華血脈中,考證遠古人如何開啟創造文化的淵源,幫助我們了解營地的產生原由。
遠古人的生活方式,以生存為本,目的是繁衍生息。為了生存,東方的遠古人選擇群體聚居,開始有了山洞(洞)和樹上(巢)居住的需要。遠古人的生存勞動、生存體驗促使遠古文明產生和進步,通過感官初體驗創造人類文明,使用樹葉遮羞體驗促使道德產生。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從狩獵時代進入耕牧時代,生產力發達以后生存方式轉向生活方式,從安營扎寨和安居樂業中能發覺營地的影子,中國的原始形態就是農村和游牧民族的部落。營地就是早期農業文明社會的生活居所。
二、營地教育
營地就是生活的載體,在營地上所發生的教育就是營地教育,在古老的營地里面都存在教育形式。中國最早期的營地教育的兩種形態就在草原和鄉村,比如:家庭的傳習教育、父母的言傳身教等生活中的教育。所以陶行知先生講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也是基于生活的。由此,自有人類便有教育,生活即教育。
東方的教育源起于:孝道教育、軍事校驗。自古以來,東方文明進程中就存在著營地教育形態,游牧民族表現更為明顯。中國的營地教育就是從鄉村、游牧民族生活中演進的。父親教孩子騎馬、射箭、摔跤、放牧,母親教孩子生活、做人、相處、品性等都是營地教育的內容。 營地教育就是一切圍繞生存技能、生活態度、生命意義,開展有價值的智慧體驗。因此,營地創造智慧,智慧創造營地。
三、生元教育思想
什么是生元教育思想?為什么叫生元教育思想?
教育圍繞生命的起點,一切以生命健康生長為本。人與其他生命是共同體。
問題一:當前存在獨生子女后遺癥,與人合作交往有矛盾,以自我為中心,身體素質不好,性格不好等問題,通過書本很難培養好,因此就需要在實踐中學習。
問題二:素質教育的偏頗表現,過分強調認識,弱化實踐,教育沒有協調起來。
五育并舉的結合:
1、德育,德知——德行
2、智育,智力——智慧
3、美育,術美——審美
4、體育,體弱——體強
5、勞育,懶勞——勤勞
通過學生切身的體驗教育是營地教育的基本且核心方法,其包含體驗、探究、合作、情景、問題、模擬等具體方式。
構建生元教育思想指導下的課程體系(139模式):
1、一切生命以發展人為核心的生命體、可持續發展生態體系構建
2、三個層面:基礎層面、發展層面、價值層面
3、九類課程:生活、生存、生命、生產、生涯、生才、生態、生機、生長。
實現營地教育目標:完整的人格教育:強健的體格,堅毅的品格,和善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