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教育部發展研究中心實踐教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實踐教育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實教工委”)副主任兼秘書長薛保紅通過網絡視頻會議主持召開了部分委員單位關于“勞動實踐教育”學習討論會。
為認真貫徹國務院下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實教工委迅速組織討論學習,明確了《意見》出臺的背景及意義,確定了工委會工作目標。
大家一致認為《意見》的核心就是解決習近平總書記講的五育并舉的問題;就是要在青少年中牢固樹立“四最”觀念——即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培養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中國是一個制造業大國,通過這次疫情可以看到中國是全世界唯一產業鏈完整的國家,需要有強大的勞動者成長體系,因為社會發展的三大要素就是生產力、生產關系、生產資料,勞動者直接關系到生產力,以往生產力指的就是勞動者的人群數量,而生產力的轉換就是體力勞動轉為體力和智力并重,再轉為以智力為主的結構變化,由此帶來了對勞動認識的變化,重智力教育而忽視勞動教育。
勞動教育應通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大載體實現,學校教育應做主導,家庭和社會教育要協調配合學校完成。關起門來做理論的勞動教育、觀摩的勞動教育、網上的勞動教育、虛擬的勞動教育是不行的,必須要打通學校、家庭、社會三個環境不同的勞動方式而達到育人目的,必須分清勞動教育和勞動的不同本質。
勞動教育是育人教育,需要全員參與。老師不能只教書不育人,各學科教學中都應融入到勞動里面,形成學勞互融;家庭是社會最小的單元,家庭樂趣就在于平等參與,若一個孩子不會做飯、洗衣服、掃地等,他一定會缺失感恩、責任、包容、奉獻、付出,會變成一個完全享樂主義者,這樣的家庭會失去家風;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勞動者的創造,而勞動是每個人生存的手段,勞動可以增智,勞動可以強體。通過參與勞動在大腦中生成勤勞、勤儉、奮斗,創造、奉獻這樣的精神,并在過程中磨練意志,增強責任擔當意識。
實教工委將在學習領會《意見》的基礎上推進勞動實踐教育工作,調配資源,履行社會責任,開辟更多、更適合學生體驗現代科技條件下勞動實踐新形態、新方式的場所,搭建支持學生參加志愿服務、開展公益勞動、參與社區治理的平臺,充分利用現有營地及勞動實踐指導師,在安全風險把控下服務于勞動實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