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話題。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9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關于加強勞動教育的重要論述公布后,各地區和學校關于勞動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與日俱增。在這個特殊的歷史節點,總結和梳理我國勞動教育的政策發展歷程,研究和挖掘其深層的價值訴求,探討和展望其未來走向,對于構建新時代的勞動教育體系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勞動教育的政策演變:對勞動教育的認識不斷深化和拓展
我國歷來有重視勞動教育的傳統。新中國成立70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教育發展與改革理念的轉變,我國勞動教育政策在不同歷史時期呈現出不同特點。
1. 建國初期:勞動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簡單生產勞動
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經濟、生產力水平還不夠發達,勞動教育主要以教授學生生產技巧、參加生產勞動為主要內容。1954年,國家頒布實施《關于高小和初中畢業生從事勞動生產的宣傳提綱》,明確提出勞動教育既要促進教育與生產勞動更好地結合,還要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和勞動技巧。此時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通過從事生產勞動掌握勞動技巧,以維持自我生活,提高勞動效率,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1958年,毛澤東主席提出“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據此,許多人簡單地把學生服務于工廠、農場、上山下鄉的勞動視為勞動教育,出現了以生產勞動替代課堂教育教學的傾向。勞動教育內容以學生邊生產、邊學習、邊煉鋼等生產勞動為主,其重要性與語文、數學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旗鼓相當。“文革”時期,勞動教育的內容更加強調體力勞動至上,文化知識學習不受重視,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被取消,師生到工廠和農村去,和廣大工農群眾相結合,從小學到高中的勞動教育內容一律以生產勞動為主導。
2. 改革開放初期:勞動知識與勞動技術被納入勞動教育范疇
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制度,教育迎來了尊重知識的春天。1978年3月,鄧小平同志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同年,教育部在關于試行《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試行草案)、《全日制小學暫行工作條例》(試行草案)的通知中,重新規范了中小學生參加生產勞動的內容,突破了把勞動教育只當作簡單生產勞動或是一切體力勞動的固有思維觀念,開始把勞動知識、勞動技術納入勞動教育中。1982年,教育部發布《關于普通中學開設勞動技術教育課的試行意見》,正式在中學開設勞動技術教育課;1987年,國家教委又發布了《全日制小學勞動課教學大綱(試行草案)》,在中小學開設的勞動課程內容上都增加了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的比重,強調把勞動教育與工農業生產勞動的技術教育結合起來,使學生初步學會一些基本的生產技術知識和勞動技能。1990年3月,勞動技術教育課作為必修課程開始在高中教學中實施。1995年,“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被正式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五條。
3. 21世紀初期:勞動與技術教育被納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1999年,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徑。2001年,教育部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規定“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據此,勞動與技術教育被納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但由于國家當時沒有制定具體的課程標準,一些地方和學校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勞動教育及其課程被弱化的情況。
4. 進入新時代:勞動教育更加注重綜合全面育人
針對勞動教育在學校、家庭、社會中被弱化的現象,2015年教育部等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提出“要充分發揮勞動綜合育人功能,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強調“抓好勞動教育的關鍵環節,落實相關課程,將國家規定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通用技術課程作為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渠道,開足開好”。2017年,教育部頒布《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再次明確強調加強勞動實踐,并提出“在學校日常運行中滲透勞動教育。將校外勞動納入學校的教育教學計劃,小學、初中、高中每個學段都要安排一定時間的農業生產、工業體驗、商業和服務業實習等勞動實踐”。
總結建國以來勞動教育的政策發展歷程,我們看到,勞動教育的內容和教育理念呈現出從簡單到復雜、從表面到深化、從單一到綜合,不斷發展、不斷豐富、不斷完善的軌跡。
二、勞動教育的價值訴求: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通過對我國勞動教育政策演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雖然不同歷史時期勞動教育的價值訴求側重點各有不同,但還是有一些共同之處。
一是從黨和國家的層面來說,加強勞動教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訴求。黨的教育方針明確要求,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通過勞動教育,讓學生了解人類生產發展的歷史、勞動人民創造世界的歷史,從小樹立起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的正確觀念,懂得勞動是公民的基本義務和權利,培養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的情感,培養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形成良好的勞動品質。
二是從社會和民族發展的視域來說,加強勞動教育是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訴求。勞動教育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勞動,只有勞動,才是一個人全面發展的基礎。如果一個人根本體會不到勞動的樂趣,那全面發展就無從談起。21世紀要把我國建設成為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制造強國等,必須培養出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能夠承擔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三是從家庭和學生個人的角度來說,加強勞動教育是促進家庭和諧和個人幸福的重要訴求。恩格斯說“勞動創造了人類本身”,勞動也會創造人類的未來。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動手動腦能力、生存能力以及職業技能都與未來的生活工作密切相關。家庭教育是人才培養的起點,家務勞動是日常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家庭、學校和社會攜手推進勞動教育,是全面提升學生綜合實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
三、勞動教育的未來建構:“五育并舉”,構建新時代勞育體系
相對于農業時代和工業時代,信息化時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已經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面向新時代,全社會都要重新認識勞動教育的價值和內涵,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看待勞動教育,從“五育并舉”的戰略高度重新建構我國的勞動教育體系。
1. 深化拓展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價值和內涵
新時代的勞動教育內容不僅包括勞動習慣、勞動態度、勞動品德的培養,還包括勞動認知、勞動價值觀、勞動知識與技能的培養。步入知識經濟社會與人工智能時代,勞動教育已不能簡單停留于生產勞動和體力勞動。人們要辯證處理好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群體勞動和個體勞動、有償勞動和公益勞動、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創造性勞動和重復勞動、生產領域的勞動和非生產領域的勞動、現實勞動(線下)與虛擬(線上)勞動、學校勞動與家庭勞動及社會勞動等勞動之間的關系,對新勞動教育范疇有更深更廣的認識、理解、研究和界定。
2. 全方位構建新時代的勞動教育體系
已往包括“德智體美”四育的教育體系都是從國家到地方由專門的教育行政部門系統推進,但勞動教育還沒有形成這種自上而下的教育管理體系。目前,只有上海、江蘇、浙江等地進行了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的初步建設,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勞動技術教育研究中心和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勞動技術教育專業委員會研究了義務教育階段勞動技術教育的體系建設。未來必須從上到下、從頂層設計上盡快構建新時代的勞動教育體系。
首先,要構建富有時代性和系統性的橫向勞動教育體系。一是以社會公益性勞動為要點,融合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勞動,結合創新創業創造性活動,構建科學的內容體系,體現勞動教育的時代性。二是融合家庭、學校、社會三個領域的勞動教育,形成三方系統合作的橫向勞動教育體系。
其次,要構建大中小幼相互銜接的縱向勞動教育體系,遵循教育規律,培育不同學段學生的勞動素養,形成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一體化的勞動教育體系。為此,2019年教育部工作要點已明確提出,國家將出臺加強勞動教育的指導意見和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大綱。
3. 統籌完善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政策保障
首先,要完善法律保障體系。修訂教育法、義務教育法等法律法規,增加勞動教育的條款,將“勞育”納入教育方針和教育教學體系,真正從政策制度體系的頂層設計上確保勞動教育與其他德智體美“四育”并重的合法地位,確保有法可依。
其次,要建立統籌協調機制。一方面,勞動教育不能僅局限于學校之內,還涉及家庭、社會等多種場所,所以要積極借助家庭、社會的力量,加強各方資源的統籌利用,共同推進勞動教育實施。另一方面,還需要建立德智體美勞有機融合、協調發展的長效機制,切實促進綜合育人的全面實施。
再次,要健全師資保障機制。與其他“四育”相比,學校勞動教育的專職師資隊伍更加缺乏。未來應積極探索建立專兼職相結合的勞動教育師資隊伍,提高勞動教育教學質量。
最后,完善督導評價機制。以督導促管理,以評價促發展,將學校勞動教育實施情況納入中小學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內容,學校也要建立學生勞動評價制度,把學生參與勞動的真實狀況及其相關評價材料記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真正發揮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
(本文作者系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研究員)